设为标签?方便下次阅读

首页> >

第311章 (2 / 4)_

        这主要是因为,受限于科学技术的缘故,秦汉传承下来的典籍,实际上基本上都属于家学,也就是众人通过口口相传、背诵的方式传承下来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就导致不同的家学,所传承的内容实际上并不完全相同,所以这也致使众人的断句方式各异。

        再加上还有异体字、通假字等等情况,所以不同家学所传授的典籍内容,其意思或许都教导得不太一致,断句就更不可能相同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也是后来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”为何会有众多版本的原因所在。

        只因为这等事宜,他们自己争吵了数千年都未能得出一个确切的结果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其实这件事情,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些儒家典籍当中内部作为研学的态度来进行争论,那也就罢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后来不知怎么发展的,标点符号这一事物虽然一直存在,但后来又形成了用“之乎者也”等一些语气虚词来断句的传统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孩童想要学习,不论是学习经史典籍,还是学习基本的知识认知,从一开始就必须跟随启蒙老师来进行断句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书本上是看不到标点符号的,只能跟随老师学习,才能够搞清楚这本书到底是如何断句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,这直接致使学习知识的成本大幅度提升,简直形成了一个极高深的门槛。

        间接导致了对知识的垄断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后这群文人还热衷于通假字、避讳、代指、隐喻等手法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
×

安卓APP测试上线!

一次下载,永不丢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