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标签?方便下次阅读

首页> >

第172章 应天书院 (4 / 7)_

        高顺跟随官员在城中赚了一圈,皇商之事交给卢思道负责,李诠出使岭南已经出发,他的位置由副手周道接任。

        商业恢复,农业耕种,这些事儿都有人管,他现在要做的,是组建应天书院。

        陈国遗留的大臣中,不乏儒者学士,高顺把这些人聚在一起,让他们发挥余热。

        徐陵被高顺警告了一番,此时彻底没了心气,几次向高顺请辞,都被高顺拒绝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历史上的应天府书院,前身为睢阳书院,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高顺虽然取名应天,却并不是历史上的应天书院,但位置依旧是商丘古城南湖畔。

        商丘古城距此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,古有“江淮屏障”、“兵家必争之地、商贾云集之所”的美誉。

        天下一统之后,高顺是要开凿大运河的,届时会途经商丘,西到京师,南达江淮,北到幽燕,十分便利,漕运商旅,八方辐辏。

        粮商、盐商、茶商、丝商等均集聚于此,促进商丘的商业活动,使之成为闻名遐迩的商业大都市,从而带动南北经济。

        高顺站在岸边,书院已经开工,从世家那里解放出来的曲部,正好解决了劳力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关于这些人的来历,其实大部分都是活不下去的百姓,天灾人祸让他们无以为继,只能投靠世家大族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
×

安卓APP测试上线!

一次下载,永不丢失